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自然就会「忘东忘西」,早期台湾乡村地区,常认为人老了就会「老番颠」,却不知道这其实不是「自然老化」的现象,而是失智症的表现。一般人对失智症容易有九大迷思:
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自然就会「忘东忘西」,早期台湾乡村地区,常认为人老了就会「老番颠」,却不知道这其实不是「自然老化」的现象,而是失智症的表现。一般人对失智症容易有九大迷思:
•迷思一/我妈妈记忆力超好,什么都记得,不可能有失智症。
实际上,失智症会先影响新的记忆,就算陈年往事能够如数家珍,但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却忘得一干二净,并不代表一定没有罹患失智。一般而言,久远的记忆通常可以持续到失智症病人的第四阶段(中度阶段),甚至一直保有到失智症后期。另外,失智症病人状况时好时坏,有时候会「恢复正常」一段时间,早期的轻度病人也能巧妙地掩饰自己的问题,比如问他中午吃了什么,他可能会反过来说:「我中午吃什么关你什么事? 」用来粉饰自己不记得的尴尬。
• 迷思二/人老了,本来就会失智。
失智不是老化的必然历程,虽然大多数人过中年之后,就难免会忘东忘西,但是不表示每个人都会演变成影响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失智症问题,甚至改变性格和行为,因此我们也常见到高龄8、90岁、记忆力和各种生活能力都很正常的老人。
•迷思三/只有老人才会得失智症。
虽然大多数失智症的病人都是65岁以上的长者,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高达一半都有失智现象,但是4、50岁的人也是有可能失智的,这就是「早发性失智症」。参加康泰基金会早发性失智症支持团体的成员中,甚至有年仅30几岁的病友。以美国的统计数字来看,450万个失智症病人中,差不多有一成是60岁以下的非老人族群。
•迷思四/病人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得失智症。
实际上,在初期时,大部分病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记忆有不对劲的地方,虽然不见得会和失智症联想在一起,但是病人的确会发现突然无法做到一些平常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像是玩扑克牌,或是做特定的料理。有些病人在被提醒之所以无法做到这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是因失智的症状,能够面对现实,保持心情平和;当然,也有人对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反应是害怕、愤怒、沮丧,接受状况可说是因人而异。这种自知之明的能力,会逐渐随着病情的恶化而退化。
•迷思五/我家有人罹患失智,看来我也难逃劫数。
有失智症病人的家族罹患失智的比例的确会比没有的家族高,但是差别并不大。医学界的确已经掌握到APOE-e4是风险基因,如果双亲中有一方有这个基因,患病风险的确会高一些,早发性失智症病人通常有APOE的某种突变。但是医学界对失智症的认识还很有限,不能排除没有其他基因会引发失智症,即使基因检验可以验出一个人是否有这些遗传基因或突变基因,但是医师不建议一般人做这些检查,说得坦白些:失智症是不治之症,检查出罹病机率高低,又怎么样呢?
•迷思六/失智可以预防。
既然医学界至今无法断定失智的原因,怎么可能有效预防呢?虽然失智症病人女性的比例较高,但不代表女性的风险较高,而是因为女性平均寿命较长,而年龄愈高,失智症比例就愈高。目前医学界已知的是严重脑部受伤、心脏疾病、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罹患失智症比例确实较高。虽然失智不能预防,却不代表不能「减低风险」。
•迷思七/失智症病人都会有暴力倾向。
失智症的确会改变病人的个性,但不见得都会是暴力型,也有很多病人变得比原本更安静,甚至畏缩。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都不相同。
•迷思八/失智症可以治疗。
失智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大多可以用环境或药物来控制或减缓退化,或是与失智症常见的并发症(如忧郁症)合并治疗,病人因此能够维持较有品质的生活,但到目前为止,失智症仍然是不可逆转、无法治愈的不治之症,没有人会从失智症中「痊愈」。
•迷思九/失智症没有光明的一面。
虽然失智症对病人和家属都是漫长而痛苦的历程,对家庭经济、气氛都是很大的打击,但不表示我们无法从失智症中得到一些正向的能量。比如说许多与父母疏远的子女,一旦意识到罹患失智症的长辈记忆正快速流失时,开始懂得珍惜仅存的家庭时光,甚至趁来得及的时候,主动记录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