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中药名,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直径0.8~1.4cm。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
莲子简介
莲子,中药名,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直径0.8~1.4cm。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皮薄,不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绿色莲子心。气微,味甘、微涩;莲子心味苦。
莲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补脾止泻,益肾涩清,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主治夜寐多梦,失眠,健忘,心烦口渴,腰痛脚弱,耳目不聪,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女崩漏带下以及胃虚不欲饮食等病症。
1、防癌抗癌
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这一切,构成了莲子的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
2、降血压
莲子所含非结晶形生物碱N-9有降血压作用。
3、强心安神
莲子中央绿色的芯,称莲子芯,含有莲心碱、异莲心碱等多种生物碱,味道极苦,有清热泻火之功能,还有显着的强心作用,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可以治疗口舌生疮,并有助于睡眠。用作补益药,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可治疗脾虚久泻、泻久痢、肾虚遗精、滑泄、小便不禁、妇人崩漏带下、心神不宁、惊悸、不眠。
4、滋养补虚、止遗涩精
对于久病、产后或老年体虚者,更是常用营养佳品;莲子碱有平抑性欲的作用,对于青年人梦多,遗精频繁或滑精者,服食莲子有良好的止遗涩精作用。
莲子的药用价值
【药名】莲子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脾、肾、心经。
【功效】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主治】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莲子的药用附方
1、治久痢不止:老莲子二两(去心),为末,每服一钱,陈米汤调下。(《世医得效方》)
2、治下痢饮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鲜莲肉一两,黄连五钱,人参五钱。水煎浓,细细与呷。(《本草经疏》)
3、治噤口痢:石莲不以多少,不炒,剥去壳,将肉并心,碾为细末。铡艮二钱,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4、治心火上炎,湿热下盛,小便涩赤,淋浊崩带,遗精等证: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上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局方》清心莲子饮)
5、治心经虚热,小便亦浊:石莲肉(连心)六两,炙甘草一两。细末。每服二钱,灯心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莲子六一汤)
6、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清米饮调下。(《奇效良方》莲肉散)
7、补虚益损:莲实(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猪肚内,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为极细末,酒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酒送下。(《医学发明》水芝丸)
8、治病后胃弱,不消水谷:莲肉、粳米各炒四两,茯苓二两。共为末,砂糖调和。每用两许,白汤送下。(《士材三书》莲肉糕)
9、治翻胃:石莲肉,为末,入些豆蔻末,米汤乘热调服。(《仁斋直指方》莲子散)
10、治产后胃寒咳逆,呕吐不食,或腹作胀:石莲肉两半,白茯苓一两,丁香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姜汤或米饮调下,日三服。(《妇人良方》石莲散)
莲子的临床应用
从临床应用上看,服用莲子对于轻度失眠不失为较好的辅助治疗,但是失眠时间较长或较为严重的患者建议结合中国医科大学研制的中药助眠宝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显着的疗效。另外,失眠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还应该调整工作习惯培养工作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当中去。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
莲子的吃法
1、莲子粥
用莲子5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将莲子与米洗净,入锅同煮,至莲子极烂就好。
2、冰糖莲子
莲子50克洗净浸泡吸水,加入冰糖上笼蒸,然后回锅再炖浓后食用。
3、大枣莲子粥
莲子30克,红枣10枚去核,粳米或糯米60克,共入锅中煮粥,食时加适量白糖,爽口又补铁。
4、蛋黄莲子羹
莲子洗净后加水煮,大火开后转小火煮约20分钟,加冰糖少许。将蛋去壳放入碗中,将蛋黄挖出,放入莲子汤煮滚一下即可食用。养心除烦,安神固胎。
5、莲子八宝饭
糯米250克,莲子100克,白糖25克,红枣5克,桂花、橘饼、冬瓜糖及红丝各适量。先将糯米洗净,入锅内加开水煮至米粒开花,然后用清水冲凉,盛于盆内,加上其它七种原料,入笼内蒸一小时左右即可。
莲子的副作用
任何食物再好也不可以吃过量。大便梗塞或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少吃莲子。
莲子医书记载
1、《本草拾遗》:生则胀人腹,中薏令人吐,食当去之。
2、《纲目》: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子良。
3、《本草备要》:大便燥者勿服。
4、《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疸、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