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对于中国奶粉行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中国国产奶粉品牌和洋品牌在这一年第一次“华山论剑”,第一敢于在国际擂台上PK洋品牌的就是中国奶粉的始创品牌——红星奶粉。
1997年,对于中国奶粉行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中国国产奶粉品牌和洋品牌在这一年第一次“华山论剑”,第一敢于在国际擂台上PK洋品牌的就是中国奶粉的始创品牌——红星奶粉。
作为新中国第一袋奶粉,红星承载着国人和国家的希望,这次PK的胜负,关系着红星的荣誉,更关系着民族品牌的尊严。代表中国,在国际奶粉擂台上亮剑,面对国外多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巨头,红星会胜出吗?
中国人期待着一场国产奶粉实至名归的胜利。
红星PK洋品牌获胜 为民族品牌赢得尊严
1997年5月8日,由《中国工商时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公证处在北京联合举行的中外乳品知名品牌消费者认可擂台赛,格外引人注目。从1952年中国始创奶粉品牌红星开始,中国奶粉也应走过46个年头(当时),中国奶粉的民族品牌需要这样一个赢得尊严的亮相,而答案即将在这次擂台赛上揭晓。
在国际舞台上亮剑PK国际奶粉巨头,需要底气、勇气和魄力,同时更需要实力。中国奶粉始创品牌红星奶粉是唯一一个进入擂台赛的国产奶粉。这种真刀实枪的比拼在奶粉行业的价值和精彩程度,不亚于“世界杯”之于足球运动。
中国奶粉首次出征国际擂台,世界行业巨头在窥探动静,国人在等待结果,国家在期待胜利,因为沉寂已久的中国奶粉制造行业太需要一场国际大赛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赢得尊重了。但奶粉行业的国际比拼也与“世界杯”一样,没有照顾和可怜,实力和努力是赢得尊严的唯一途径,别无其他。所有人都知道,国际社会并不会因为中国奶粉需要这次胜利而垂青中国品牌,作为唯一入围的中国品牌——红星奶粉来说,PK之路异常艰辛。
经历了多重较量,红星终于给中国人带来了久违的历史时刻。在北京举办的中外乳制品擂台赛上,红星奶粉一举击败了瑞士的“雀巢”、荷兰的“子母”、美国的“可宁”、法国的“乳牛”,以66%的绝对优势战胜对手,夺得桂冠。
为民族品牌赢得尊严。“那一刻的红星奶粉,像一个民族英雄。”当年人回忆。
PK勇气来自历史沉淀
红星一战成名,成为国产好奶粉的代名词。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红星敢于亮剑国际舞台并获得胜利的底气和实力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涉红星的未来,也关系着中国奶粉行业将来的发展方向。
答案在业内人理性的梳理中,也在中国人的心中,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红星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在红星PK洋品牌折桂不久,在彼时还不发达的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组颇为有趣的问答帖子。有人问,中国的好奶粉都有哪些,请推荐。下面的跟帖者推荐了红星,并像流水账一样,列举了红星品牌的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家乳品厂,新中国第一个乳品品牌,上世纪50-80年代唯一军需奶粉指定生产厂家,中国乳品行业第一个产品最高银牌奖,中国奶粉行业第一个组长厂厂家,第一个走出国门援建外国乳品厂的中国奶粉企业,为中国培养乳品技术人员最多的企业,是中国乳品人才的摇篮,……最后一项是1997年,红星以66%的绝对优势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洋品牌,获得国际奶粉擂台赛冠军。在业内人看来,红星的多项殊荣与敢于PK洋品牌的底气一脉相承。
此言并不虚妄,在60多年前,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还没有那么花哨的包装,还没有错综复杂的诸多新概念,也没有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宣传噱头,作为中国第一个奶粉品牌,红星被国人的味蕾所接受进而赢得信赖,凭借的就是它先天的优势、傲人品质和质量安全。
从1953年到1983年的30年间,红星奶粉都需凭票购买。其安全可靠的品质一度让其称为国内的稀缺品。“奶源上的优势和质量安全,也是红星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曾有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PK的勇气来自与时俱进
红星奶粉的底气不只静卧在过去的辉煌里。在PK洋品牌获胜后,红星奶粉发展的步伐更稳健、更快速。一次胜利固然重要,但要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与时俱进,步步登高。
2009年7月1日,承接着历史的辉煌,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落户于有着“塞上江南”之称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4年增资扩股为2.93亿元人民币。2013年12月31日获得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许可证”,2014年5月22日通过复审。
为秉承并发扬红星质量安全的优秀传统,全新建设的红星牡丹江奶粉工厂坚持了高标准的定位,是我国第一家按照“欧盟标准”设计和管理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工厂。原奶要求采用欧洲标准;生产硬件设施吸收了国际乳业科技近5年来的最新成果,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同时采用德国企业管理模式。
目前,红星集团2万头有机牧场项目已经获得政府审批。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建成后年产有机牛奶9.6万吨。牧场一期工程已经投入建设。
历史在沉淀,现实在发展。作为首个PK洋奶粉的中国奶粉品牌,红星走过62年的岁月之后,再次找回了其重塑辉煌的旋律。人们也期待着昔日奶粉业民族英雄的信步回归!( 特约撰稿人 李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