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蓓蕾社区,有一位老党员从退休后13年如一日,一直在社区为居民义诊。她叫汪凌云,今年80周岁。
小小的身材,满头华发,说起话来思维清晰,嗓音洪亮,笑容洋溢的汪凌云老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1991年,她从南京第一棉纺厂职工医院退休后,就经常为社区居民义务诊疗。2003年在蓓蕾社区的支持下,她和一批退休老党员一起,成立了花蕾党员义务医疗服务队,每周二、周六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诊疗,从此风雨无阻地坚持下来。
“至今我还记得服务队成立时,我们12个人在服务队的旗帜前庄严宣誓: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年来,因为年纪、健康等原因,服务队的人有进有出,至今7名成员中还有4名是当初的创始成员。大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汪老告诉记者,服务队除了每周两次帮老年人量血压、测血糖,做一些妇科、儿科的常规诊疗,还有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他们这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服务队还会提供上门服务。医疗经验丰富的队员们还曾不止一次地在常规检查中,及早发现居民的肿瘤包块,并提醒他们尽快去医院做手术治疗,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我从小父母早亡,是党培养了我。如今退休了,我们逛公园免费,出门坐车也免费……党委、政府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老年人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些贡献。”谈起自己坚持这么多年、不取分文为居民义诊的原动力,汪老说:“党员就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能用自己所学为居民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我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所以我一直说,小车不倒尽管推,我越推越快乐!”
老人家对如今幸福生活的感恩溢于言表。“我从小住在上海舅舅家,寄人篱下。15岁应征入伍后,我被培养成了一名卫生兵,专门救护从抗美援朝战场送到后方的伤病员。当时很多伤员因为医疗条件不好,送来时伤口已爬满了蛆,我们就把一堆堆的蛆虫拨到盆子里,给他们敷药治疗……正是因为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艰难,我和同样军旅半生的老伴儿一直有个共识,人要知足感恩,多为社会做贡献。”汪老说,她的老伴退休前是厅级干部,但他们从来没有给三个子女谋过什么福利。“我老伴儿在世时常说,全村40个人一起去当兵,死的死、伤的伤,只有我一个人是完整的,我还有什么不满足?”
正是带着这样的感恩和奉献之心,汪老和她的团队伙伴们和社区居民相处得亲如一家。每周两次到社区坐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2004年,汪老的老伴生病逝世后,汪老第二周就忍着悲痛照常来社区义诊。2007年,汪老的一个儿子要做换肝手术,得知他的儿子卖房治病,社区多名党员自发发起捐款。
蓓蕾社区党委书记吴锋告诉记者,医疗服务队成立以来,社区党组织一直把面积最大、条件最好的房间给他们开展服务,并经常为医疗队更新医疗设备。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一年就有1万多人次来服务队就诊。
“我们服务队员的年纪越来越大,最年轻的也已经64岁了。现在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共同把这面旗帜继续扛下去。”汪凌云老人告诉记者,令她们欣慰的是,他们和南大医学院研究生班合作,不少研究生会在周六轮流来社区义诊。研究生一届届毕业了,但这只“接力棒”还在一棒棒传递下去。